“浙里惠民保”运行情况如何?专家学者齐聚绍兴建言献策

聚焦惠民,共谋发展

为深入探讨“浙里惠民保”发展路径,促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省医疗保障研究会在绍兴举办“浙里惠民保”集成创新改革研讨会。会议汇聚各地市医保局、医疗机构、商保公司等多方代表,围绕“浙里惠民保”运行情况、发展瓶颈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入交流。

“浙里惠民保”运行现状与发展建议

会上,研究会副会长王平洋全面分析了“浙里惠民保”的运行情况,并就其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浙里惠民保”自推出以来,参保人数持续增长,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保障责任与基本医保衔接不够紧密、产品吸引力有待提升等。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增强与基本医保的协同效应,并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参保率和满意度。

专家视角:共话惠民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阎建军深入剖析了“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他认为,“惠民保”作为一种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保险机构应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做好理赔服务,共同构建“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许闲分享了上海“沪惠保”的运营实践与建议。他指出,“沪惠保”通过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差异化产品设计、精细化运营管理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他地区的“惠民保”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省淄博市医保中心副主任仇法新则介绍了“淄博齐惠保”在增值服务方面的探索。他表示,“淄博齐惠保”在提供基础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健康管理、药品配送等增值服务,有效提升了参保群众的获得感,也为“惠民保”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上海睿择佑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小龙分享了互联网门诊险在惠民保中的应用探索。他认为,互联网门诊险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惠民保”在门诊保障方面的不足,通过线上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理赔服务。

凝聚共识,共推发展

会议还围绕如何结合门诊共济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探索,设计多档可选、多缴多赔的产品,促进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各地市医保局、省金融监管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浙大学者等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惠民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望未来,共绘蓝图

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杨烨在总结发言中对“浙里惠民保”未来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惠民保的定位,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引入商业保险的运营理念,加强精算分析,实现收费和待遇的合理匹配;三是要及时优化运行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四是要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惠民保的规范发展。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浙里惠民保”的集成创新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也为浙江省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浙里惠民保”必将不断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